<p id="ytqej"><div id="ytqej"><samp id="ytqej"></samp></div></p>

<label id="ytqej"><div id="ytqej"></div></label>

<button id="ytqej"><xmp id="ytqej">

<delect id="ytqej"><noframes id="ytqej">
<delect id="ytqej"><noframes id="ytqej">

<p id="ytqej"></p>

<label id="ytqej"><div id="ytqej"><label id="ytqej"></label></div></label>

<delect id="ytqej"></delect>

<strike id="ytqej"><xmp id="ytqej">
<strike id="ytqej"><dfn id="ytqej"><strike id="ytqej"></strike></dfn></strike>
<option id="ytqej"><dfn id="ytqej"></dfn></option>

<strike id="ytqej"><dfn id="ytqej"></dfn></strike>

<delect id="ytqej"></delect><p id="ytqej"></p>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政府信息公開 > 法定主動公開內容 > 規劃計劃 >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索 引 號 640421002/2021-00050 發文時間 2021-03-18
發布機構 原州區發改局 文 號
公開方式 主動公開 有效性 有效
標 題: 原州區十四五規劃綱要
原州區十四五規劃綱要

序 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奮力譜寫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關鍵五年?!豆淘性輩^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依據《中共固原市原州區委員會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編制,主要貫徹落實黨中央、自治區、固原市總體要求,闡明原州區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毒V要》是市場主體的行為導向,是政府履行職責的重要依據,是全區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行動綱領。廣大黨員干部應牢記總書記視察寧夏時的囑托、指示和要求,擔當歷史新使命、奮力展現新作為,推動《綱要》各項目標任務落地落實,為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繼續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美麗新寧夏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第一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第一節 “十三五”奮斗成果

“十三五”時期,是我區實現脫貧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歷史偉績的兌現期,在自治區和固原市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區人大、政協的有力監督支持下,區委和區政府帶領全體人民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聚焦“三個著力”,打贏“三大攻堅戰”,深入實施“三大戰略”,堅決守好“三條生命線”,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突破,完成“十三五”預期目標任務,凝聚起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力量,為“十四五”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一、脫貧攻堅如期摘帽,告別“苦瘠甲天下”歷史

全區始終堅持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論述,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扣“兩個確?!焙汀皟刹怀钊U稀蹦繕巳蝿?,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按照“五個一批”“六個精準”要求,狠抓責任、政策、工作“三個落實”,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脫貧致富產業基礎穩固,全面實施723項產業扶貧到戶項目,現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戶均有1-2個脫貧產業。消費扶貧、金融扶貧、搬遷扶貧、結對幫扶等不斷結出碩果,創新實施的金融扶貧“蔡川模式”入選聯合國扶貧典型案例,中央黨校精準扶貧科學教研基地在原州掛牌。2019年高質量通過市級復審、自治區貧困縣退出第三方評估檢查,110個貧困村脫貧出列,10.5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由33.2%轉變為動態清零,全區實現脫貧摘帽,徹底告別苦瘠甲天下歷史。

二、經濟發展穩定健康有進,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

全區始終堅持走高質量發展路子,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國內經濟持續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疊加影響的客觀形勢下,地區生產總值居山區9縣(區)首位,年均增速7.4%,高于自治區和全國平均增長水平,發展差距呈顯著縮小的良性趨勢;其中,預計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3.5%,第二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10.0%,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7.2%。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68億元,年均增速3.5%。全區把項目建設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累計實施重點項目438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完成460億元,經濟發展呈現出穩定提升,高質量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

三、生態環境持續好轉,苦瘠大地更換綠裝展新顏

全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大力實施生態立區戰略,全力推進污染治理、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工作,形成一屏一帶一線三區生態格局。四個一林草產業持續發力,實施百村萬戶綠化工程,新增經濟林4.7萬畝。綠色底蘊凸顯,先后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生態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工程、六盤山重點生態功能區降雨量400毫米以上區域原州區造林綠化工程等,累計完成營造林70萬畝,四個一林草產業面積達到19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4.12%,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83.07%。林業信息化水平走在前列,建成互聯網+林業信息平臺,安裝森林草原防火預警監控系統(天眼),建成了精準扶貧工程生態護林員網絡監管云平臺系統生態護林員遠程巡護定位系統,林業管理實現智能化,榮獲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先進集體。污染防治取得實效,持續開展散煤專項整治,依法取締無證散煤銷售點,城區潔凈煤供應實現全覆蓋;統籌推進四塵治理,城區優良天數達標率97%,穩居自治區市轄區首位;全面落實河長制,清水河三營國控斷面水質平均達到IV類標準。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建設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基地4.5萬畝,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4.3%,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生態建設成效明顯,為進一步實現綠水青山金山銀山邁進創造了良好條件。

四、轉型升級“轉、升”顯著,產業結構更趨優化

全區不斷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結構優化,加快新舊動能轉化步伐,產業良性發展勢頭良好,產業結構由2015年的14.426.758.9調整為11.318.270.5。生態農業持續提質增效,成功創建自治區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冷涼蔬菜、馬鈴薯、小雜糧、中藥材種植面積分別達到22萬畝、10萬畝、10萬畝、6萬畝,牛、羊、豬、禽飼養量分別達到25萬頭、74萬只、14.7萬頭、194萬羽,糧食總產量達到20.2萬噸,躋身自治區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區行列,蔡川村、楊郎村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六盤山冷涼蔬菜”“固原黃牛等特色系列農產品公用品牌做精做靚,多種農特產品入駐福州六盤山特產館、進入鐵路銷售。生態友好型工業達標達規,出臺《固原市原州區技術改造綜合獎補資金管理辦法(暫行)》,累計實施技改升級項目26項,依法取締關停散亂污企業19家,培育自治區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6家、示范企業7家、標桿企業1家,8家企業12個品牌進入固原市優質產品名錄。服務業提檔升級趨勢明顯,制定并實施服務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傳統服務業穩步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71億元;新型旅游業態突出,被列入國家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長征片區一次,宋洼村等8個村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國家森林鄉村等稱號,絲路原州休閑地旅游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實現旅游總收入2.6億元;在全區率先實現電商站點全覆蓋,電子商務年交易額突破2億元,被評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區)。

五、城鄉建設全面提速,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全區始終堅持補齊城鄉建設突出短板,城市新老城區建設快速推進,原州古城形象魅力動人。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已開發片區舊城改造力度持續加大,積極穩妥解決遺留問題。全面推行以克論凈·深度保潔模式,建設智慧環衛,市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8%;集中開展亂點亂象整治,完成南河灘月牙路市場、政府巷等8個重點區域的集中整治;不斷強化巡查管控,嚴格推行網格化管理,違法建設勢頭基本得到遏制;成功創建國家級衛生城市,黃鐸堡鎮被評為國家衛生鄉鎮。建成9個美麗小城鎮、52個美麗村莊,張易陳溝村成為美麗村莊建設新樣板;建成無害化衛生廁所8157座,建成三營、黃鐸堡、彭堡、張易4座污水處理廠和河川鄉、利民村、胡大堡村、柯莊村、趙寺村5處污水處理站;不斷強化節水型社會建設,被列入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道路建設成效明顯,被評為自治區首個全國“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區),構建形成七縱六橫公路網,統籌抓好建管養運一體化發展,新增等級道路1050公里,行政村道路硬化率、生活用電入戶率達到100%,常住人口安全飲水徹底解決,通客車、動力電實現行政村全覆蓋,群眾生產生活更加便利。

六、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發展環境持續優化

全區始終堅持深化改革,創造競爭力較優的發展環境,全面完成黨政機構改革,理順部門職責關系,運行更加協調高效。全面完成重點改革任務,區政協被列為全國提案質量協同調研單位,提案3322”工作法在全國地方政協工作經驗座談會上做了交流。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制定實施了“1+9”優化營商環境行動計劃,加快構建不見面、馬上辦審批服務模式,完成新一輪四級四同政務服務事項承接及流程再造,實現與國家政務服務平臺無縫對接,將政府投資項目全流程審批時限壓減至65個工作日以內,社會投資項目全流程審批時限壓減至65個工作日以內;網上可辦率達到90%以上,不見面審批占比達80.25%,電子證照入庫率100%。建成標準化村級便民服務站138個,村級、社區便民陣地全面覆蓋,打通便民服務最后一公里。全面推進農業農村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權化改革,持續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和抵押貸款改革試點;全面完成大堡村、上馬泉村等12個村社員身份資格界定試點工作。對外開放合作取得新進展,累計招商引資129億元。

七、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社會治理成績斐然

全區始終把社會安全、民族團結、普法教育、安全生產放在突出位置,社會和諧穩定成為取得經濟發展、民生改善成就的穩定器和壓艙石。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行動,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持續開展金融投資、交通運輸等領域社會亂象整治,累計打掉惡勢力犯罪集團及團伙7個、村霸2個。扎實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10個,鞏固提升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區)創建成果,黃鐸堡鎮和潤村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開城村、三營中學、十一小、進元駕校被評為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穩妥有序整改宗教領域問題,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的大好局面持續鞏固。普法教育穩步推進,有序開展法律八進,全面完成七五普法,民眾法律意識進一步增強;全力推廣楓橋經驗”“訪調一體化機制不斷完善,社會大局持續穩定,榮獲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區)”“全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縣(區),區法學會榮獲中國法學會系統先進集體。積極防范金融風險,政府隱性債務管控研判更加合理,穩妥化解債務,全區經濟實現平穩運行。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實現雙下降。穩步推進基層治理,完成官廳長城、大堡和開城深溝村改居工作,建成城市社區服務場所8個,新建農村社區服務站18個,社區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全面提升。

八、民生福祉持續增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全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過上好日子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持續增強。人民群眾收入水平增長顯著,2020年預計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2125元、12280元,年均增速分別為7.4%11%,其中農村居民收入增幅穩居山區九縣(區)第一位。全面開展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教育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學校標準化建設步伐加快,新建、續建(園)舍面積9.3萬平方米、運動場(館)5.4萬平方米;互聯網+教育全面實施,試點推行城區集團化辦學模式”“城鄉共同體辦學模式”“學前教育集團化辦園模式,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文化事業繁榮興盛,扎實開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活動,常態化開展文化惠民活動,三館一站接待讀者5.7萬人次,孫家河村被推薦為第六屆全國文明村,我區被中國詩歌學會授予中國詩歌之鄉稱號。醫療服務水平全面提升,全區11個鄉鎮衛生院、3家社區服務中心納入區醫院統一管理,醫聯體覆蓋率達到100%;深入推進健康原州建設,全面落實先診療、后付費模式,受益患者46.4萬余人次,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診占比達到70%,區域內就診率達到90%以上;構建城區、鄉鎮、行政村遠程診療體系,被自治區確定為“‘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縣(區)。社會保障工作不斷加強,最低生活保障審批權限全部下放鄉鎮(街道),困難群眾生活保障網進一步織密織牢;應保盡保人群進一步擴大,城鄉居民養老、醫療保險參保任務全面完成;爭創全國雙擁模范縣,完成退役軍人、優撫對象信息采集和光榮牌頒發。就業轉移工作是全國全區標桿,累計轉移就業農村勞動力31.6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優于全國5%和全區4.6%水平,區就業創業和人才服務局窗口榮獲全國優質文明窗口榮譽稱號。

國防動員、氣象、統計、供銷、食品藥品、防災減災救災、消防、工會、共青團、婦女兒童、老齡和慈善等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民生福祉持續增進。

第二節 “十三五”發展階段評估

目標指標評測。十三五期間,我區民生福祉、經濟發展、結構調整、創新驅動、生態文明、社會治理”6個大類31項指標,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注冊志愿者人數占居民人口比例4項指標因統計口徑變化不可比,實現程度按完成考慮;由此預測完成和超額完成指標26項,完成度90—100%之間的指標2(居民收入、耕地保有量),完成度低于90%指標3項(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綜合來看,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平穩、進步、健康、可持續的目標要求。

專欄1 原州區“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實現情況

規劃指標規劃目標實現情況實現程度
類別指標名稱2020年年均增速2020年年均增速
[累計]預計[累計]
民生福祉(1)貧困發生率(%)0-動態清零-完成
(2)居民收入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3617710321257.489%
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2294111228011100%
(3)城鎮調查失業率(%)4.4-4.3-100%
(4)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0-11-110%
(5)城鎮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蓋率(%)≥23-23.5-100%
(6)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100-100%
(7)每千人口醫療機構床位數(張)4-4-100%
(8)每千人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張)≥27-35-130%
經濟發展(9)地區生產總值(2015年價,億元)14281447.4101%
(1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元)33000≥8.5335007102%
(11)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億元)3.8691.683.5完成
(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億元)2451256-完成
(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438717完成
(14)城鎮化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45-43.5-97%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5-55-100%
(15)互聯網普及率(%)80-100-125%
結構調整(16)服務業增加值比重(%)≥50-70.5-141%
(17)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50-≥32-62%
創新驅動(18)科技進步貢獻率(%)50-51.5-103%
(19)研究與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0.8-0.69-86%
(20)全員勞動生產率(萬元/人)38.45.78.5190%
(21)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件)20-0.74-3.70%
生態文明(22)耕地保有量(萬畝)150.4-137-91%
(23)萬元GDP用水量(立方米)50-36.8-126%
(24)單位GDP能耗降低(%)15-15.78-105%
(25)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5]-[15]-100%
(26)森林發展森林覆蓋率(%)>20-24.12-121%
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8-40-105%
(27)地級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標準比例(%)90-97-108%
(28)流域水質優良比例化(%)[>70]-[80]-100%
社會治理(29)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人)0.278-0.028-100%
(30)基層民主參選率(%)87-90-103%
(31)注冊志愿者人數占居民人口比例(%)10---完成
注:帶[ ]的為五年累計數

小康指標評測。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至2020年建成小康社會兩個翻一番目標要求,我區于201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較2010年翻一番目標,于2015年實現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2010年翻一番目標,于2018年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2010年翻一番目標,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根據寧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測算,2019年小康社會指數達到96.25%,2020年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

綜合判斷,我區實現苦瘠大地換新顏的歷史性突破,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生態環境改善等方面取得歷史性成就,順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已跨入新時代、新階段,十四五將全面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第三節 “十四五”發展環境綜合判斷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變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步入加快推進期,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國際環境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同時,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合作與共贏的世界潮流不可逆轉。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但機遇和挑戰也發生了新的變化。

從機遇看,國家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加快建立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推進鞏固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進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自治區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推動六盤山生態區域向北拓展,支持固原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加快高端牛肉生產基地高品質蔬菜示范基地建設等國家和自治區戰略機遇疊加,我區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脫貧攻堅勝利在望,形成一批可復制、能推廣的體制機制和經驗做法,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良好環境不斷鞏固,這些均為我區加快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從挑戰看,我區發展不足、質量不高、后勁乏力的基本區情尚未根本改變,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保壓力加大,區域競爭更趨激烈;經濟綜合實力仍處于低位,三次產業鏈條短,面臨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雙重困難相互擠壓;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公共衛生、機制、應急管理等方面存在薄弱環節,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高科技人才短缺,創新創業創造活力不足等短板,高質量發展任重道遠。

從整體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機遇與挑戰并存、困難和希望同在,但機遇大于挑戰、希望多于困難,我區處在肩負時代重任,應對風險挑戰,實現更大發展的關鍵時期。全區上下要堅定信心、振奮精神,從的統一中看發展大局,從的轉換中看發展機遇,立足區情實際、保持戰略定力、樹立底線思維、發揚斗爭精神,用辯證思維看待新發展格局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新發展環境帶來的新機遇新挑戰,在國家、自治區和固原市大格局、大戰略、大目標中找準定位和謀劃發展,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全力開好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關鍵一局。

第四節??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

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黨的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全區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群眾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緊緊圍繞繼續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的宏偉目標,擔當歷史新使命、奮力展現新作為,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經濟繁榮實現大跨越。地區生產總值突破410億元,人均GDP達到自治區平均水平,年均增速分別達到7.2%6%。區域綜合實力、科技創新能力、企業市場競爭力大幅提升,投資結構、產業結構、供給結構契合發展新格局,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鎮化、信息化,建成特色鮮明的區域現代化經濟體系,區域協調發展水平、城鄉融合發展水平能力走在寧南九縣(區)前列,建成富裕原州。

民族團結實現大進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深扎根于各族人民心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民族關系更加團結和諧,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走在前列,宗教關系和順健康?;緦崿F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居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誠信社會體系建設成效突出,建成高效服務型政府、人民滿意型政府、法治政府,在全社會形成崇尚法治、誠實信用成為新風尚,建成和諧原州。

環境優美實現大改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上游地位鞏固提升,六盤山生態區域向北拓展50公里,森林覆蓋率和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高于自治區平均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達到自治區平均水平,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成果,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在寧夏領先,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生態環境根本轉變、持續向好,年平均降水量大幅增加,天藍、地綠、水美的生態作用進一步凸顯,建成美麗原州。

人民富裕實現大提升。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達到自治區平均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顯縮??;各級各類教育普及普惠均衡,建立高質量教育體系,教育水平居自治區前列;人均預期壽命達到自治區平均水平,健康原州質量持續提升;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高水平建設詩書原州,建成文化原州;社會保障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與自治區持平;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重大進展,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共同富裕上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第二章 立足新階段,奮進“十四五”擘畫新藍圖

第一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落實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及自治區黨委十二屆八次、九次、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全會精神,深入落實固原市第四次黨代會和市委四屆五次、六次、七次、八次、九次全會精神,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時代使命,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突出主體功能區定位,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扎實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決守好促進民族團結、維護政治安全、改善生態環境三條生命線,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在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上爭上游,在發展冷涼蔬菜、高端肉牛特色產業上立標桿,在建設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上樹典型,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上出樣板,在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作示范,奮力開創新時代原州新發展格局,為繼續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美麗新寧夏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第二節??發展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全面落實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確保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黨的領導全貫通、黨的組織全覆蓋、黨的工作全落實。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始終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衡量工作的重要標尺,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力辦好民生實事,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讓政策更接地氣、干部更具情懷、城鄉更有溫度,人民更加滿意。

——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目標,加速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生態友好型工業,促進傳統服務業賦能和新業態培育壯大,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新舊動能轉換,集中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確保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積極踐行兩山理念,加快改善人居環境,推動綠色發展,持續提升生態宜居水平。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加快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活力,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力度,補齊科技創新發展弱項。不斷深化農村、財政等各領域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堅持科學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放眼國家戰略、服務全區目標、服從固原發展、擔當原州責任,統籌建設現代產業體系與新型城鎮融合發展,統籌改善民生和社會治理,統籌生態保護和山綠民富,統籌全面發展和安全發展,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第三節??發展目標

對照自治區和固原市發展目標,立足區情實際,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集中力量鍛長板、補短板、強弱項,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經濟實力加快提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區平均水平,年均增速達到7%左右,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萬元,確保進一步縮小經濟綜合實力差距,經濟發展更加注重高質量發展和綠色發展。更加注重科技創新投入,研究與試驗經費投入強度指數達到1.23%。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高端肉牛、冷涼蔬菜等特色優勢產業品牌效益經濟效益大幅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四個一林草產業規模效益日益凸顯;生態友好型工業發展基礎更加牢固,培育壯大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現代服務業體系不斷健全,占比穩步提升,爭創國家生態經濟產業示范區。新型城鎮化穩步推進,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至60%。

——改革開放加快突破。加快推進黨中央和區、市重大改革任務落地見效,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營商環境更加優化,民營經濟更加活躍,資源配置效率明顯提升,統一高效規范的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邁出新步伐,開放帶動改革、改革促進開放的良好機制基本形成。

——社會文明加快進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全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加快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完善,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根基牢固。

——生態環境加快改善。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85%以上,各類水體持續改善,空氣環境質量穩定在國家類水平,土壤污染風險有效防控,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持續優化,生態文明體制更加健全,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現代化防洪減災體系、生態保護體系、污染治理體系、水源涵養體系、資源利用體系、綠色發展體系基本形成。

——民生水平加快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發展實現同步增長,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萬元以上。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教育原州”“健康原州”“詩書原州建設水平加快提升,教育現代化進程位居山區9縣(區)前列,社會保障待遇達到自治區平均水平,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

——治理體系加快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實踐更加廣泛深入,行政執行力、司法公信力顯著提升,基層治理責任體系、服務體系、保障體系更加健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總體走在全市前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顯著增強,各民族深度交融,宗教中國化深入推進,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能力、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能力、自然災害防御能力明顯增強,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專欄2??原州區“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主要發展指標

類別指標2020年2025年年均增速[累計]屬性
指標名稱單位(預計)
經濟發展1.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預期性
2.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560-預期性
3.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5.5預期性
創新驅動4.研究經費投入增長%--[0.54]預期性
5.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0.740.8-預期性
6.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45-預期性
民生福祉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7預期性
8.城鎮調查失業率%4.3<5.5-預期性
9.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112-約束性
10.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2.782.85-預期性
11.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96.797-預期性
12.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01.5-預期性
13.人均預期壽命77.678.4[1.2]預期性
綠色轉型14.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4.559.95[5.4]預期性
15.單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完成自治區、固原市約束性
下達任務
16.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完成自治區、固原市約束性
下達任務
17.單位GDP用水量降低%-完成自治區、固原市約束性
下達任務
18.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97≥90-約束性
19.地表水質量達到或優于Ⅲ類水體比例%-75-約束性
20.森林覆蓋率%24.1229-約束性
21.濕地保護率%5660-預期性
22.水土保持率%7589-預期性
安全保障23.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萬噸22.522.8-約束性

24.能源綜合生產能力萬噸4970-預期性
標準煤
注:①[]為五年累計數;②能源綜合:煤、油、氣、非化石能源之和。

第三章??擔當時代新使命,在先行區建設中力爭上游

堅定擔當先行區建設時代使命,全面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定位,以創建國家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為目標,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努力在五區建設中爭上游。

第一節??在建設河段堤防安全標準區上爭上游

保障黃河支流人水和諧,以減少入黃泥沙為重點,實施清水河流域水系連通及水資源綜合利用、清水河原州區段綜合治理、濕地修復和生態治理、固海擴灌干渠改造、中小河流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堅持系統化修復、全域化治理,大力實施茹河、馬蓮川河原州區段綜合治理和冬至河濕地生態修復保護工程,加強西海子高山湖泊、沈家河、冬至河、青石峽、海子峽等人工濕地保護修復,到202560%以上的濕地得到有效保護,建設一批自治區級美麗河湖。加快構建三縱七橫排洪體系,城區段防洪標準達到100年一遇,其他區段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健全兩帶三線水資源保護制度,加大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加快形成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生態格局。

第二節??在建設生態保護修復示范區上爭上游

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實施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綠廊建設等工程建設,增強生態系統安全性、穩定性;統籌推進荒山荒溝、平原綠洲、城鄉通道、河湖溝渠造林綠化,持續推進六盤山生態區域向北拓展,著力增強六盤山天然水塔、生態綠島功能。積極探索生態保護修復模式,繼續落實河湖長制、全面推行林長制,探索建立山長制,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河道河段治理、國土綜合整治,加快建立保護修復生態有回報、破壞生態環境有代價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嚴格落實禁伐、禁懇、禁采、禁牧四禁規定,分區分類開展生態系統保護,持續加大六盤山自然保護區、云霧山生態保護區建設,提升森林、草原、濕地等資源管護水平。

第三節??在建設環境污染防治率先區上爭上游

持續打好藍天保衛戰。對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環境空氣質量指標,完善聯控聯治聯防機制,全地域全時段全過程推進四塵同治,全面落實施工工地“6100%”防控要求,持續開展工業廢氣排放、柴油貨車、秸稈焚燒、餐飲油煙排放等集中整治,確保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保持在90%以上,PM2.5平均濃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內。加強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大氣污染源污染治理,加速推進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堅決整治小散亂污企業,實施散煤替代、煤改氣、煤改電、集中供熱工程。大力發展綠色交通,淘汰尾氣不達標車輛,提高城市道路機械化清掃率,確保環境空氣質量穩定達到國家標準以上,爭創自治區環境污染防治率先區。

持續打好碧水保衛戰。鞏固提升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及水環境專項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成果,做好四水同治文章,堅決守好水環境質量只能變好、不能變差的底線。加強水污染水環境治理,推進飲用水水源保護,實施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農業面源和畜禽養殖污染等水污染綜合治理工程,加強直接入河(湖)排污口監管,確保河流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標,持續改善水環境。加強水災害防治,提升河湖管理信息化建設,建立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做好水質監測檢測,確保水庫和國斷面水質全面穩定達標。

持續打好凈土保衛戰。健全土壤監測網絡體系,加大監管力度。統籌推進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危險廢物、畜禽養殖糞污、工業固廢、電子廢棄物六廢聯治,全面消除非正規垃圾堆放點,綜合防治土壤污染。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施用,擴大有機肥替代示范,實現化肥、農藥等零增長。支持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加強糞污處理設施建設,減少畜禽糞便污染。推進秸稈多元化利用、廢舊農膜回收加工轉化、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到2025年,建成有機肥替代化肥施肥面積70萬畝以上,農作物秸稈、畜禽養殖糞污肥料化利用率達到100%,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達到95%以上。

第四節??在建設經濟轉型發展創新區上爭上游

實施產業結構調整攻堅行動,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子,加快構建綠色產業體系。調優種養業結構,在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三大體系上下功夫,持續做強原洲源味品牌。調新工業結構,全面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加快淘汰低端落后產能,實施技術改造攻堅行動。調強服務業結構,在擴規模、提層次、強品質上下功夫,推動商貿流通、住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轉型升級,推進旅游與產業、文化、生態、城鎮化深度融合。加快建立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機制,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實施最嚴格水資源保護利用制度,建立水資源動態優化配置機制和分區分類管控體系。穩妥推進水價水權水市場改革,開展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建立整治人造水面景觀長效機制,推廣農業適水種植、量水生產模式,深入推進節水型社會示范區建設。

第五節??在建設黃河文化傳承彰顯區上爭上游

把文化遺產作為重要資源,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做好戰國秦長城遺址等歷史文化資源的整體性保護修復和開發利用,打造長城國家遺址公園、紅軍長征青石嘴戰斗紀念景區、張易毛莊至開城青石15公里紅軍長征精品旅游線路、楊郎紅色旅游小鎮等景區景點,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培育壯大文化產業,打造旅游+文化”“旅游+歷史的精品研學游基地。

第四章??強化創新驅動引領,塑造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

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大力落實自治區科教興寧戰略、人才強區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加快業態創新、模式創新、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深刻轉變。

第一節??突出創新重點

圍繞高端肉牛、高品質蔬菜等特色產業科技創新需求,加強與中國農科院、寧夏農林科學院、西北農大等院校合作,重點加大寧南地區優質肉牛選育、品種改良、標準體系建設和原州區高品質蔬菜營養研究、新產品研發、新技術運用創新等,開展黃河上游小流域治理、生態經濟產業全產業鏈打造、工業智能化水平提升、服務業數字化應用等重大科技合作項目,建設可持續發展先進示范區。深化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機制,加快建設飛地實驗室。

第二節??培育創新主體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施科技創新企業培育壯大工程,加大創新產品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加大研發和技改投入。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依托院校合作,設立教育、醫療、健康、電商等研究機構或項目,打造創新型企業。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綠色食品、科技研發、數字農業等領域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提高產業集群和產業鏈協同創新能力,打造一批大型創新型企業。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構建國家科技型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自治區級科技型企業自治區科技“小巨人”企業市級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科技型企業梯隊培育體系。到2025年,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5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80家。

第三節??壯大創新力量

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完善創新人才引進機制,大力推行基地+項目+人才模式,瞄準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創新發展的薄弱環節,重點引進一批青年拔尖人才、塞上英才、自治區政府特貼人才,投身原州區發展。引導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實施高層次創新人才股和期權激勵計劃,集聚一批企業家、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實施科技小巨人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培養計劃,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實施千名高技能人才培養資助計劃。創新人才評價機制,推進職稱制度和職業資格制度改革。

第四節??完善創新機制

完善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和政府引導機制,健全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多渠道投入機制,落實政府扶持政策和項目資金,加大科研經費投入,提高R&D投入強度。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搭建創新平臺,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員來原兼職創新、在職創業、離崗創業。加快科研管理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從科研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建立完善科技成果應用、處置和收益激勵機制。繼續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推廣龍頭企業+科技特派員+合作社+農戶模式,引進實施一批新技術、新裝備、新品種。推進科技、能源和金融結合機制試點,依托寧夏技術市場資源和固原市科技市場分中心,全面開展科技成果線上線下交易,實現技術、人才、成果等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加快全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及技術交易網絡化。到2025年,技術合同成交額與GDP之比達到0.64%。

專欄3??科技興區行動

(一)實施重點科技示范項目

重點實施原州區科普與科技創新政策研究、原州區重點科技研發、原州區家禽產品科技創新基地、寧南地區優質肉牛選育改良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原州區黃河上游小流域治理示范、原州區馬鈴薯科技創新技術體系、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科技創新與示范工程等項目建設。

(二)推動科技體制改革

實施原州區科技發展計劃,引進轉化科技成果30項以上;推動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制度改革,探索開展自治區科技、能源和金融結合機制試點。

(三)創新人才引進和培育

開展實施“人才雙進雙優”行動、科技“小巨人”培育計劃、千名高技能人才培養資助計劃、農民科技教育提升行動、閩寧“飛地”實驗室建設等人才培育工程。

第五章??加快健全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發展,按照符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產業體系要求,加快構建以高效農業、生態友好型工業、現代服務業為核心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第一節??大力發展生態高效農業

抓好冷涼蔬菜、草畜、生態雞及特色種養為主的“3+X”產業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四個一林草產業,推進生態高效農業布局區域化、經營規?;?、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打造自治區生態高效農業綠色發展引領區。

一、做強三大精品農業

(一)冷涼蔬菜產業

做大冷涼蔬菜規模。以布局區域化、基地規?;癁閷?,以北部清水河河谷川道區為重點,以彭堡、頭營、三營、黃鐸堡、官廳、中河51鄉為核心區域,大力發展露地蔬菜、設施蔬菜,鞏固提升26個設施農業園區,推進千畝以上、萬畝以上標準化露地冷涼蔬菜基地建設,完善提升蔬菜基地基礎設施,建成彭堡鎮、頭營鎮為引領的兩條冷涼蔬菜產業帶。以南部陰濕區張易、開城2個鄉鎮為重點,發展旱作蔬菜示范基地,推廣覆膜集雨保墑、節水滴灌等技術及設備,輻射帶動南部地區旱作蔬菜發展。到2025年,全區冷涼蔬菜基地規模達到30萬畝,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有機蔬菜直供基地。

做優冷涼蔬菜品質。以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為導向,對標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經濟帶、京津冀都市圈、成渝雙城經濟圈等目標市場質量要求,制定原州冷涼蔬菜地方生產技術標準,通過經營主體+市場+基地+農戶模式,引導經營主體按標準進行生產,加大瓜菜優良新品種、綠色高質高效新技術推廣,認證4個永久性蔬菜基地及供港、供渝、供滬、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推進原州區冷涼蔬菜產業園建設,建設一批六統一管理”“五優蔬菜基地、良好農業規范(GAP)蔬菜認證基地,創建一批有機蔬菜標準園、蔬菜三產融合示范園、蔬菜科技示范園等載體,完善基地集配中心、蔬菜預冷庫、分揀精包裝車間等配套設施,抓好冷涼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的引進示范、集成應用,示范種植葉用枸杞等。到2025年,主要瓜菜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100%,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推廣普及率達到95%以上,商品化處理率達到30%以上,良好農業規范(GAP)蔬菜基地認證7.5萬畝,建成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5萬畝。

做響冷涼蔬菜品牌。大力發展精品冷涼蔬菜,引入區塊鏈技術建設原州區農產品品控溯源服務平臺,健全蔬菜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做精做靚原洲源味品牌,支持生產經營主體創建企業自主商業品牌,提升六盤清水河蔬菜、別莊蔬菜、曹輝甜瓜等企業自主品牌影響力,將原州區建設成為寧南山區冷涼蔬菜第一區。

(二)草畜產業

推進飼草產業化發展。按照草畜一體化的發展思路,推進草畜產業深度融合,發揮高產優質苜蓿標準化基地示范帶動作用,推進多元化飼草基地建設,擴大青貯玉米、紫花苜蓿等飼草規模,實施飼草加工、倉儲配送中心等項目,推動飼草產業化發展。到 2025 年,優質牧草種植面積穩定在 75萬畝,其中糧改飼青貯玉米60萬畝、多年生牧草15萬畝,創建牧草新技術推廣示范基地、萬畝優質高效苜蓿示范基地。

擴大畜牧養殖規模。以建設百億草畜產業集群為目標,擴大肉牛、肉羊規?;瘶藴驶B殖規模,加大品質高端肉牛培育,創建有機綠色高端肉牛示范區、優質肉牛養殖示范鄉村,打造西北肉牛之都。肉牛養殖,以北部清水河谷川道區彭堡、三營、頭營、官廳、黃鐸堡、中河51鄉為核心區,重點建設萬頭肉牛養殖鄉鎮6個,千頭肉牛養殖示范村20個,肉牛良種繁育場1個,打造優質肉牛養殖產業帶。到2025年,肉牛飼養量達到40萬頭,規?;B殖比重達到55%以上,肉牛良種化率達到95%以上;建成固原融僑(豐霖)肉牛生態產業園,打造集飼草種植、肉牛養殖、屠宰加工、冷鮮物流等為一體的生態循環型肉牛屠宰加工基地。肉羊養殖,以炭山、官廳、寨科、河川等鄉鎮為重點,推進肉羊舍飼養殖、幼畜繁育,推進肉羊規?;B殖、標準化育肥,建設標準化養殖場10家以上、千只肉羊養殖示范村20個以上,肉羊養殖規模達到100萬只。

提高草畜產業品質。實施興畜提品科技示范工程,依托國家肉牛改良中心固原試驗示范基地,建立肉牛產業技術研究與創新中心、肉??萍挤罩行?,開展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推進肉牛、肉羊品種改良,推進良種化養殖,推廣健康養殖及糞污綜合利用集成技術、精準飼喂技術、肉牛肉羊肥育、動物疫病防控等新技術,引導肉牛養殖合作社、養殖大戶、養殖專業村等養殖主體推進標準化養殖,提高肉牛、肉羊品質。

創建有機草畜養殖示范區。開展有機牧草試點建設,推進有機苜蓿、有機青貯玉米等基地建設,創建一批有機優質牧草標準化示范基地。實施養殖出戶入園、出村入場,建設生態有機畜牧產業園區、生態農牧科技示范園區等載體,完善糞污無害化處理、環境智能監測等現代化養殖設施,推廣應用電子圍欄技術,建立牧草種植、犢牛繁育、生產養殖、屠宰分割、精深加工、物流配送、消費終端全程智能化可追溯體系,推廣普及綠肥+有機肥+配方肥+水肥一體化+深松整地+秸稈還田等模式和綠色防控技術,提高草畜養殖綠色有機水平。

(三)生態雞及特色種養業

生態雞產業。按照規?;?、產業化、品牌化的思路,實施百萬蛋雞全產業鏈示范工程,中河鄉興百業高品蛋雞產業園為重點,推廣林禽立體生態養殖,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動農戶按照五統一標準推進標準化、規?;鷳B雞養殖基地建設,支持好水川、圣大等經營主體做大做強,做大生態雞養殖規模。到2025年,年存欄雞規模達到200萬羽以上,年出欄雛雞60萬羽以上,培育專業生態雞養殖大戶60戶,打造一批千羽、萬羽林下生態雞養殖示范基地。做響原州生態雞品牌,加大固原雞種質資源保護及繁育基地建設,強化養殖設施建設,補齊加工流通短板,形成孵化育雛、林下養殖、屠宰加工、冷鏈物流、品牌營銷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創建一批生態雞有機品牌、綠色品牌、中國馳名商標。

特色種養產業。馬鈴薯種薯產業,實施馬鈴薯種薯產業擴規增效工程,以三級繁育體系建設為抓手,原原種繁育能力穩定在1億粒以上,建成一批原種、一級種薯繁育基地,擴大中國馬鈴薯種薯之鄉影響力。絨山羊產業,實施絨山羊品牌建設工程和地方特色產業培育工程,建成以開城鎮為重點的2萬只絨山羊種養基地、10個存欄7000只開米什小山羊養殖場,帶動河川、寨科、炭山等東部山區和黃鐸堡、張易等西部山區鄉鎮絨山羊養殖發展。延伸發展飼草加工、肥料加工、絨加工等產業,實現絨山羊養殖向規?;?、產業化、高效化發展。到2025年,建成規模養殖戶1萬戶以上,絨山羊養殖規模達到50萬只,打造山羊絨自主品牌,爭取在中國證交所上市。小雜糧產業,以張易、寨科、彭堡、官廳等黃土丘陵溝壑區鄉鎮為重點,推廣張雜谷等優新品種,打造千畝集中連片示范點10個,帶動全區種植小雜糧5萬畝以上,打造寧夏乃至西北地區小雜糧優勢產區。中藥材產業,以三營、官廳、河川、張易等鄉鎮為重點,擴大黃芪、瓜蔞、芍藥等中藥材種植,輻射帶動全區形成6萬畝以上種植規模,開展優質中藥材GAP藥源基地認證。特色養殖業,因地制宜發展蜂、兔、驢等特色養殖業,建成中蜂養殖基地5處,養蜂規模達到3萬箱。

(四)“四個一”林草產業

四個一林草產業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抓手,探索四個一林草產業發展新路徑,以河谷川道黃鐸堡、三營、彭堡、官廳等鄉鎮為重點,主推蘋果、紅梅杏、元寶楓、枸杞、優質牧草、油用牡丹、芍藥、萬壽菊等適栽品種,采取集中建設示范基地與群眾房前屋后分散種植相結合的模式,創建一批示范園區、示范基地、特色專業村、專業鄉鎮,真正把四個一種出產業、種出風景、種出財富,爭創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專欄4??現代農業提質增效行動

(一)西部重要菜籃子基地建設工程

實施露地標準化蔬菜生產基地15萬畝、永久性蔬菜基地認證、蔬菜產品加工能力改造提升等項目。

(二)百億草畜產業集群創建工程

實施14萬畝糧改飼試點、萬畝優質高產苜蓿示范基地、飼草料良種繁育基地、固原融僑(豐霖)肉牛生態產業園、草畜產業生產基地、肉牛良種繁育基地、2萬頭肉牛養殖產業園等項目,構建草畜全產業鏈。

(三)百萬生態雞全產業鏈示范工程

推進興百業高品蛋雞產業園建設,實施飼料加工、孵化育雛、流通加工、市場營銷、休閑農業等重點項目,建設固原雞種質資源保護及繁育基地,建成百萬只以上雞養殖規模。

(四)絨山羊品牌建設工程

重點推進2萬只絨山羊養殖產業園、絨山羊養殖基地、養殖專業戶等項目建設,建立絨山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絨山羊種羊場良種繁育基地,加大絨山羊高效養殖技術研發,創建原州區山羊絨自主品牌。

(五)特色林果培育工程

實施5萬畝矮化密植蘋果示范基地、枸杞文化產業園、林下休閑農業開發、清水河流域2000畝設施果樹種植、蘋果分揀線及儲存庫等項目,推動特色林果產業化發展。

(六)小雜糧產業示范工程

實施5萬畝小雜糧(油料)生產基地、小雜糧精深加工、宋洼村雜糧觀光梯田等項目。

二、強化質量品牌建設

質量興農。以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為目標,強化綠色導向、標準引領、質量安全監管,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制訂完善六盤山冷涼蔬菜、肉牛肉羊、生態雞、小雜糧等特色產業地方生產標準、技術規程和產品質量標準,推廣企業+基地+農戶+標準化生產經營模式,創建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示范園區、示范鄉鎮、示范場(社)。擴大兩品一標認證,開展冷涼蔬菜、肉牛、生態雞、小雜糧等全程質量溯源試點,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建設冷涼蔬菜、畜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健全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擴大兩品一標認證覆蓋率,建設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到2025年,全區兩品一標認證覆蓋率達到85%以上,認證原州黃芪”“原州蜂蜜等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品牌強農。挖掘原州區農特產業發展優勢,實施區域公用品牌、產業品牌、企業品牌三品戰略,舉全區之力打造原洲源味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培育8個優勢產業品牌,創響一批鄉字號”“土字號涉農企業品牌,形成“1+8+N”原州區農業區域公共品牌體系。開展全國和自治區馳名(著名)商標和知名農產品的申報創建,支持碧蜂源”“五谷六盤”“源州香”“阿敏等創建中國馳名商標,積極申報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和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加大農業龍頭企業引進、培育力度,培育2-3個上市生態農業企業。

三、培育三產融合載體

搶抓國家、自治區、市支持三園一體一鎮建設機遇,實施三產融合培育工程,提檔升級現有農業園區,完善園區冷鏈倉儲、生產加工、展示交易、科技研發、技術示范、產品營銷等服務功能,高標準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三產融合示范園、田園綜合體、農業產業強鎮等產業融合載體,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農業價值鏈,拓展農業功能,培育鄉村經濟新業態,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自治區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等融合平臺載體。

專欄5??三產融合載體創新培育工程

(一)現代農業產業園

完善提升現有農業園區冷鏈倉儲、生產加工、展示交易、科技研發、技術示范、產品營銷等服務設施,高標準建設姚磨現代農業蔬菜產業園、楊郎小康蔬菜產業園等農業產業示范園,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自治區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

(二)農村產業融合示范園

依托冷涼蔬菜、草畜養殖、生態雞等特色農業發展,積極發展社區農業、體驗農業、共享農業、休閑農業、會員農業等新業態,創新“農業+康旅”“農業+文創”“農業+新零售”等新模式,爭創國家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到2025年,力爭新創建自治區級三產融合示范園2個。

(三)農業科技示范園

推進固原國家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實施果蔬深加工重點實驗室、保鮮物流技術研究中心、優勢農產品品質評價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中心項目,力爭創建為國家級農業科技示范基地、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科研基地。

(四)農村創新創業園

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龍頭企業、返鄉創業人員,建設農村創新創業園(基地),打造眾創空間、創業苗圃、孵化實訓基地、星創天地等“雙創”載體。到2025年,力爭創建國家級農村創新創業園1個。

(五)田園綜合體

按照產業、文化、旅游、社區“四位一體”原則,重點建設張易鎮宋洼村田園綜合體、三營鎮甘溝村劉姥姥田園綜合體、“695”軍民融合文旅休閑綜合體,力爭創建1個國家級田園綜合體。

(六)農業產業強鎮

以彭堡鎮、頭營鎮、三營鎮、張易鎮為重點,依托設施蔬菜、肉牛、絨山羊等特色農業發展,加大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田園康養等新業態開發,打造特色農業產業強鎮。到2025年,創建產值超10億元農業產業強鎮2個以上,爭創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1個。

第二節??積極發展生態友好型工業

聚焦產業提升、鏈條延伸、企業做強發展重點,以綠色食品、紡織服裝、鞋業、電子產品組裝等為重點,引進培育勞動密集型企業,推進優勢工業提檔升級,加大園區招商,構筑原州經濟發展新優勢。

一、綠色食品產業

拓展農產品初加工。推進農產品加工向產地下沉,鼓勵和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中小微企業等經營主體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在農業產業強鎮、商貿集鎮、產業基地、物流節點等布局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實現農產品就地增值。圍繞蔬菜、蘋果、畜禽等鮮活農產品,完善基地預冷、保鮮、冷凍、清洗、分級、分割、包裝等倉儲設施和商品化處理設施,提高農產品商品化率。圍繞藜麥、小麥、小雜糧等耐儲農產品,重點發展烘干、儲藏、脫殼、去雜、磨制等初加工,積極開發精品包裝、禮品包裝等產品,實現保值增值。

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應用創新技術,引導融僑集團、明德中藥飲品、固原綠源禽蛋加工、興百業高品蛋雞加工等龍頭企業,集成應用生物、工程、環保、信息等技術,促進農產品多次加工,實現多次增值。發展精細加工,推進蔬菜、牛羊肉、中藥材等優勢農產品精深加工,應用新型非熱加工、新型殺菌、高效分離、清潔生產、智能控制、形態識別、自動分選等新技術,開發休閑食品、冷鮮食品、營養健康食品、方便食品、快捷主食等系列產品,加快推進固原綠源禽蛋加工、谷豐有機農產品加工等項目建設。推進深度開發,創新超臨界萃取、超微粉碎、生物發酵、蛋白質改性等技術,加大營養因子、功能成分和活性物質的提取,開發功能食品、保健產品、藥食同源食品等系列產品,加快中藥飲品、馬鈴薯蛋白產品等項目建設。研發農業旅游商品,植入農商理念,推進農產品商品化發展,積極開發后備箱”“伴手禮等旅游產品,推進農旅商品的標準化生產、包裝和服務,培育固原黃牛肉”“原州土蜂蜜”“原州土雞蛋”“原州小雜糧等農旅商品品牌。

推進綜合利用加工。按照循環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的思路,鼓勵大型農業企業加大農產品加工副產物的梯次利用、高值利用,采取先進的提取、分離與制備技術,推進麥麩、米糠、油料餅粕、果蔬皮渣、畜禽皮毛骨血、水產品皮骨內臟等副產物綜合利用,積極開發有機飼料、微生物菌肥、生物制劑、土壤改良劑等產品,延伸發展生物質能源、生物質環保新材料等新產品,實施一批副產物綜合利用試點項目,提升增值空間。

提高農產品加工能力。建立農產品加工園,引導碧蜂源、百晟工貿、欣豐等農業企業向園區集聚,強化園區科技研發、融資擔保、檢驗檢測、交易展示等服務,完善倉儲物流、供能供熱、廢污處理等設施,扶持壯大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帶動發展一批中小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打造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推進農產品加工數字化升級,鼓勵瑞春雜糧、華爾晶、六盤珍坊、欣豐等加工企業推進生產線信息化改造,應用智能化、數字化、自動化生產設備,實現原料與制品可溯互通、加工全程智能化控制、產品質量自動監測、生產過程可視化監管。推進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合作,圍繞農產品加工關鍵環節、瓶頸制約,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研發新型實用技術及品質調控、營養均衡、清潔生產等先進加工技術,推廣應用新型加工裝備。

培育新型加工業態。豐富農產品加工業態,在彭堡、頭營、中河等蔬菜、雜糧等產業基地,積極布局中央廚房、主食加工、凈菜加工、餐飲外賣等加工項目,創新發展中央廚房+冷鏈配送+物流終端”“中央廚房+快餐門店”“健康數據+營養配餐+私人訂制”“產地直采+凈菜加工+同城配送等新模式,滿足原州區及周邊城鎮多樣化、便捷化需求。

二、紡織服裝產業

以轉移升級、智能制造為導向,以雙文絨業、豐源紡織等企業為龍頭,以研發設計、特色創意、消費體驗、品牌展示為引領,延伸植物印染、織布、羊絨加工、服裝加工等產業鏈,創新發展民族服飾、紡織工藝品等產業,構建集原料供應、生產加工、設計創意、品牌打造、展銷交易等為一體的現代紡織產業鏈。圍繞毛、棉、絨、麻紡紗,發展精梳、高支紗錠等業態,重點發展機織布、針織布等項目,培育服裝加工產業鏈。借助中國鐵路集團定點幫扶原州的發展機遇,承接鐵路集團工裝、座套等訂單化生產。積極發展智能制造,支持紡織服裝企業推進技術改造,建立數字化車間,開展個性化定制、批量化生產等紡織服裝新業態,提高紡織服裝產業市場競爭力。

三、節能環保產業

圍繞煤電、鹽化工、新材料、機械裝備等產業發展,推廣節能環保技術裝備,鼓勵企業推廣應用先進工藝設備、余熱余壓利用裝備、能耗在線監測計量技術裝備、節能機電設備、污染成套處理設備等先進設備,支持發展智能生態水循環系統、節能儀器設備、水處理成套設備、環境檢測監測儀器儀表及其他電子設備等產業。培育發展節能環保服務,依托創新創業基地、創業孵化中心等載體,發展能源審計、能效評估、節能監測、審計認證等節能服務,為開發區及周邊地區提供診斷、設計、運營及合同能源管理一站式服務。圍繞生態環保、生產發展、城市建設等領域環保服務需求,培育發展環境調查、環境風險評價、環境影響評價、生態修復、環境損害評估、排污權交易、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等環保服務。推進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化,加大廢舊家電、廢舊塑料、廢舊金屬、廢舊高分子材料制品等城市礦產資源回收再生利用,建立完善再生資源回收處理體系,加強線路板處置、元器件無損化高效處理、稀貴金屬提取等無害化、高值化利用技術研發與應用,創建城市礦產示范基地。

四、強化園區共建共享招商

按照企業向園區集中、業態向園區集聚、要素在園區集約節約利用的理念和共建共享機制,圍繞綠色食品、紡織服裝、電子信息等產業發展,引進氯酸鹽生產加工、生態紡織品加工等產業鏈上吸附帶動力強的企業,帶動更多配套企業入駐園區,提高產業層次和集聚水平,促進產園融合,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堅持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集群招商,圍繞固原經濟技術開發區氯酸鹽加工、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等產業發展需求,延鏈、補鏈、強鏈,引進節能環保、清潔生產、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科技服務等生產服務項目及產業鏈下游配套項目,推進園區產業集群化、精細化發展。制定原州區產業鏈投資指導目錄,積極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集群整體轉移,打造全市產業鏈招商新高地。

專欄6??優勢產業提質增效行動

(一)綠色食品升級工程

重點推進年處理10萬噸冷涼蔬菜精加工、蔬菜產品集配加工中心、蔬菜產品加工能力改造提升、馬鈴薯精深加工、馬鈴薯精淀粉生產線升級改造、馬鈴薯休閑食品、牛羊雞肉制品冷鮮食品、動物骨血等綜合利用、枸杞制干及深加工等項目建設。

(二)紡織服裝智能升級示范工程

推進年產100萬錠棉紡紗基地項目建設、開展紡織服裝數字車間、智能工廠等試點;開發民族服飾、紡織工藝品等新產品;開展個性化定制、批量化生產示范。

(三)節能環保產業工程

推動節能環保裝備、節能環保第三方服務、城市礦產資源回收再生利用等項目建設,在每個鄉鎮建立1個再生資源集中回收站,合理布局村再生資源回收點,實施粉煤灰蒸壓加氣隔墻板生產線項目。

第三節??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圍繞高品質生活、高質量發展需求,加快發展勞務產業、文化旅游、商貿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電子商務、健康養老、科技服務、現代金融、居民服務等服務業,推動服務業標準化、品牌化、數字化發展,打造固原市現代服務創新發展集聚區。

一、勞務產業

完善勞務服務體系。堅持政府引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社會公益與市場配置相結合,建立健全—鄉公共服務體系和用工企業+勞務帶頭人+勞務經紀人社會服務體系雙體系,促進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和創業。到2025年,年轉移就業8萬人以上。強化勞務技能培訓,開展需求訂單”“集中定向培訓,提供烹飪、建筑、護理、月嫂、物業、語言等勞務培訓,打造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中高端技能人才隊伍,培育原州焊工”“原州魯班”“原州月嫂”“原州護工”“原州保姆等品牌。加強勞務企業誠信體系建設,建立勞務人員面試、培訓、就業、服務管理臺賬,確保勞務工人權益保障。

提質增效勞務輸出。按照政府主導、依托企業、社會參與的原則,借助福建飛毛腿高級技工學校原州分校,建設固原公共實訓基地。利用閩寧東西協作平臺,引進培育勞務服務機構,推進月嫂、餐飲、建筑等特色勞務輸出,開拓沿海地區勞務市場。落實國家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打造全民技能提升培訓升級版,創建勞務經濟新高地,打造10億級勞務產業集群。

做響家政服務品牌。搶抓國家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領跑者行動試點的機遇,大力發展家政服務,培育產教融合型家政企業,加強與福建省飛毛腿高級技工學校原州分校合作,開展校企合作,共享職業院校培訓資源,創建家政服務培訓基地。制定家政服務標準和規范,開展家政服務標準化試點,加大家政服務質量第三方認證,實現家政服務持證上崗。推進家政服務與養老、育幼、物業、快遞等服務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家政電商、家政教育、家政培訓、互聯網+家政等新業態,支持家政企業在社區設置服務網點。堅持家政服務品牌化發展,培育發展星級管家”“優秀護工等家政品牌。

二、文化旅游

(一)做響五大旅游主題產品

實施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程,深挖長城長征文化、絲路歷史文化、森林山水生態資源、田園鄉村休閑資源等旅游要素資源,大力發展長城長征文化游、絲路歷史文化游、生態休閑度假游、鄉村田園康養游、引黃灌區風情文化游五大旅游主題產品,打響絲路重鎮,魅力原州旅游品牌。

長城長征文化游。以長城、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契機,以弘揚和發展長城氣魄”“長征精神為主題,挖掘戰國秦長城遺址、青石嘴紅軍長征戰斗紀念碑遺址等紅色資源,發展紅色教育培訓、紅色文化研學、長征軍事體驗、紅色文化演藝等旅游產品,創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紅色主題教育培訓基地,推進長城國家遺址公園、長征文化產業園、紅軍長征青石嘴戰斗紀念景區、戰國秦長城文化展示園、戰國秦長城塞外田園區、原州區開城安西王府考古遺址公園、張易鎮紅軍長征特色小鎮、楊郎紅色旅游小鎮等建設,開發紅軍長征體驗基地、紅藍軍事對抗基地、青少年素質教育拓展訓練營地、團隊拓展訓練基地等旅游項目,推出重走長征路系列體驗項目,打造六盤山紅軍長征線路重要節點。

絲路歷史文化游。挖掘絲路文化、歷史文化、非物質文化、農業文化遺產等重要文化遺產,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加大安西王府遺址、大營城遺址、黃鐸堡古城遺址等歷史文化資源的整合性保護和修復,建立文化遺產資源庫,發展歷史探秘游、沿線徒步游、觀光自駕游、文化體驗游、文化研學游、歷史科普游等旅游產品,打造寧夏絲路國際旅游目的地重要節點。

生態休閑度假游。依托原州區森林生態、山水風光、自然氣候等資源,積極開發森林探險、健康氧吧、生態體驗、避暑度假、戶外運動、濕地研學、健康養生、水上娛樂、自駕露營等旅游業態,加快開發青石峽生態休閑公園、森林康養基地、森林慢生活體驗基地、青石峽冰雪樂園、中莊水庫滑雪場、冬季雪屋等旅游產品項目,打造避暑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

鄉村田園康養游。突出田園養生、鄉村生活、自然教育、親子體驗等發展主題,積極發展鄉村旅游、梯田觀光、田園養、親子娛樂、科普教育、共享農莊等農旅業態,開發張易五彩梯田公園、黃鐸堡休閑旅游觀光帶、宋洼田園綜合體、花海河川休閑旅游示范園、劉姥姥田園綜合體、枸杞文化產業園、“695”軍民融合文旅休閑綜合體等旅游節點,構建原州區楊郎古鎮三營劉姥姥農莊彭堡姚磨冷涼蔬菜基地柳林莊園河川牡丹山莊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創建一批自治區級鄉村旅游示范村。

引黃灌區風情文化游。以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延續黃河歷史文脈為重點,深挖引黃灌區黃河文化、農耕文化、灌溉文化、原生態民俗風情等資源,積極發展灌區風情觀光、農耕文化體驗、灌區文化研學、民俗風情體驗、文化藝術創作、水利科普教育等旅游業態,推進灌區文化景觀帶、黃河文化風情度假區、黃河精品民宿區等建設,加大引黃灌區古遺址、古鎮、古村落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打造引黃灌區風情文化體驗基地。

(二)提高旅游綜合服務能力

旅游服務。完善城區、景區、線路游客服務中心、生態停車場、旅游公廁、旅游交通服務、旅游標識體系、旅游環路路網等基礎設施,提升城區及重要旅游節點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服務設施,建設三營、開城2個游客集散中心,提升旅游服務接待能力。對接固原市旅游開發公司,整體運營全區旅游資源,積極創建全國旅游標準化試點城市,著力打造寧南景點旅游集散地。到2025年,原州區旅游接待人次達到5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突破20億元。

智慧旅游。實施互聯網+旅游工程,對接固原市智慧城市平臺,搭建全域旅游智慧平臺,建設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服務、智慧旅游營銷、智慧旅游體驗四大功能模塊,做大原州旅游網,開發智慧旅游手機APP,實現一部手機游原州。推進全區所有賓館飯店、A級景區、特色旅游村鎮等Wi-Fi全覆蓋,建設一批智慧旅游景點、智慧旅游鄉村、智慧旅游企業、智慧旅游民宿。

旅游消費。依托原州優特農品、歷史文化等資源,發展金糜子酒、特色小雜糧、南味居糕點、剪紙刺繡、木雕工藝品、玻璃畫等特色旅游商品,扶持田再茂玻璃畫制作、王申珠泥塑、馬振仁古建微雕等旅游商品企業做精做優,積極開發工藝美術品、文化創意產品、旅游紀念品、旅游日用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引導發展夜游原州古城、原州農家歡樂節、原州旅游購物節等節慶活動,培育新的旅游消費熱點,打造能夠讓游客既得走、又能下來的美麗原州。

旅游宣傳。創新旅游宣傳方式,運用抖音、快手、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通過微電影、短視頻、抖音大賽、文學創作等形式,推介原州旅游線路、旅游景區、旅游產品,講好原州故事。承辦或協辦六盤山山花旅游節、東岳山登山節、馬拉松賽、汽車越野拉力賽、須彌山廟會、六盤山攝影大賽等區域性、全國性的品牌節會活動,通過節慶、節事、廟會等方式加大旅游營銷宣傳,提升原州旅游品牌知名度。

(三)全面推進區域旅游合作

強化與周邊地區旅游合作,在長城長征文化、絲路文化、古軍事文化、自然生態、鄉村田園等旅游資源開發中加強合作,完善原州區域內旅游風景道、城市綠道、騎行專線、登山步道、交通驛站、自駕營地等公共休閑設施,連點成線、資源互補、互送客源,構建六盤山精品旅游環線。積極融入寧夏東線旅游環線建設,突出原州區地域特色,開發一批休閑避暑景點、精品旅游村鎮、休閑美麗田園等旅游產品,提升旅游品質,提高區域旅游競爭力。

三、商貿物流

(一)現代商貿業

推進老城區城市商圈宜購、宜食、宜游、宜娛商業環境改造提升,引導新百、新時代等大型商場發展夜間消費、節慶消費、假日消費等新興消費熱點,開發時尚購物、休閑健身、主題餐飲、時尚休閑、藝術生活、音樂體驗、情景劇場等消費場景,創建固原文玩、六盤夜話休閑街、原州老街3-4條品質步行街,滿足原州區及周邊城市客群品質生活需求,打造打卡原州消費熱點,推動商圈內傳統商貿業態升級。實施新型消費擴容提質工程,創新無接觸消費模式,積極發展在線開放課程、互聯網診療服務、在線文娛、在線健身、網約車、即時遞送、生鮮電商、體驗消費等新型消費。優化智能終端消費服務,推廣快遞服務站、智能快件箱、無人售貨機、智能垃圾回收機等智能終端設備,實現商貿服務線上+線下”“到店+到家雙向融合智慧化升級,爭創國家新型消費示范城市。

(二)現代物流產業

健全完善市場流通。農貿市場,按照規范化、精細化、智能化思路,推進重點鄉鎮農貿市場標準化建設,完善冷鏈物流、平臺交易、食品安全追溯、交易結算、信息服務等功能,確保每個鄉鎮有一個標準化農貿市場。專業市場,根據冷涼蔬菜、草畜、生態雞、中藥材、小雜糧等特色產業發展需求,新建原州區農產品專業交易市場、姚磨蔬菜批發市場、三營活畜禽交易市場、中藥材交易市場、小雜糧交易市場等一批專業市場,完善倉儲、物流、冷鏈、交易、展示等服務功能,為周邊鄉鎮提供農產品集散服務。物流園區,建立原州區綜合性商貿物流園區,提供倉儲配送、冷鏈物流、展示展覽、信息發布、交易結算、質量追溯等服務功能,提升改造三營汽車物流服務中心。

打造區域物流樞紐。構建五大物流體系,整合全區物流企業、商貿物流資源,圍繞開發區及周邊地區產業發展物流需求,重點發展商貿物流、貨運物流、快遞物流、冷鏈物流等新型物流,建設標準化、智能化、倉配一體化的倉儲物流中心,實施原州區綜合商貿物流園、冷鏈物流綠色改造、物流配送設施循環體系建設等項目,積極爭取京東城市倉、交通物流產城融合等項目落戶原州區。創新發展智慧物流,引進培育智慧物流骨干企業,建設智慧物流信息平臺,搭建網絡貨運平臺、無車承運平臺、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發展智能倉儲、數字配送、自動分撥、供應鏈管理、物流金融、物流科技等為主體的高端業態和增值服務,實現物流服務實時跟蹤、可視化管理、全天候服務、跨區域覆蓋。

四、電子商務產業

升級電商服務體系。完善電商服務平臺,推進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升級版項目建設,完善電商運營中心的服務功能,建設電商創業孵化園,創建5個農村電子商務示范鄉鎮、30個電子商務示范村。培育電商專業人才,加大廣告文創、網貨攝影、營銷策劃、電商營銷等電商專業人才及鄉村網紅、自媒體達人等培育,力爭培育1名具有全國有影響力的電商人物、10名自治區級以上電商講師、100名電商專業人才、1000名電商專業人才。創新電商服務供給,推動電商+旅游”“電商+短視頻”“電商+音樂”“電商+文化跨界融合,創新發展電商直播、網紅帶貨等新業態,舉辦電子商務競技孵化大賽、電子商務體驗消費節等活動,打造電商創業街、電商文旅體驗基地、電商眾創空間等一批電商融合示范點。培育網貨供應品牌,建立原州網貨供應中心,完善倉配一體化的電商產業成果展示中心、網貨集中供應中心和綜合服務中心等,創建全市網貨集散地、網商創業地、網銷交易地。推進農特產品SC認證,培育100個電商品牌網店。

整合電商物流供應鏈。健全城鄉物流服務體系,在城區建立電商物流公共配送中心,搭建全區智慧物流網絡平臺,升級鄉鎮物流服務站為電商物流分倉,建設農村快遞公共服務站、快遞之家等,構建倉、配、客、售后全供應鏈一體化服務體系。整合欣豐現代、固原嘉泰公司等電商企業現有物流、倉儲及冷鏈資源,組建第三方物流企業,建立共享物流平臺,發展共同配送、統一配送、集中配送、分時配送等服務,完善智能快遞柜、菜鳥驛站、快遞超市等終端服務,打通電商物流最后一公里。

培育發展跨境電商。建立跨境電商示范園,支持龍頭企業加強與阿里巴巴國際站、跨境電商知名平臺等合作,入駐跨境電商平臺設立原州跨境品牌專區”“跨境電商海外倉”“云上體驗店,共建數字化跨境電商供應鏈、生態網絡,帶動原州優質農特產品跨境出國。在電子商務創業孵化園建立跨境電商人才孵化基地和實訓基地,培育一批跨境電商企業、跨境電商人才,孵化一批跨境電商企業,打造固原市跨境電商產業示范區。

五、健康養老產業

圍繞固原六盤山國際休閑康養產業集聚區建設,積極發展智慧養老、生態養老、旅游養老、旅居養老、中醫保健、休閑養生等服務,延伸發展健康體檢、健康咨詢、健康管理、康復療養等服務,開發建設集醫養融合、康護一體的養生創意體驗園、康體生活塢、田園旅居養老社區等。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支持社會資本參與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服務,探索互助養老”“物業+養老”“點菜式養老、社區居家虛擬養老院等新模式,提供日間照料、康復護理、助餐助行等服務。

六、科技服務產業

聚焦專業技術服務、科創服務、科技推廣服務三大領域科技服務需求,引進培育第三方科技服務主體,提供專業化、市場化的服務。專業技術服務,發展面向鹽化工、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紡織服裝、農產品精深加工等檢驗檢測認證、工業設計服務、供應鏈管理服務、信息技術服務等服務。科創服務,圍繞新產業培育、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發展研發設計、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技咨詢、節能低碳技術等科技服務,鼓勵區內龍頭企業建立企業技術中心、工程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科創平臺。加強校地合作、校企合作,鼓勵創建產學研科技創新聯盟,促進農業、紡織、新材料等領域技術轉移轉化,培育孵化科技小巨人和科技創新型企業。科技推廣服務,培育科技成果篩選、評價、估值、交易、金融支持等科技服務中介機構,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共享研發中試平臺、共享實驗室等平臺,實現科技精準推廣應用。

七、現代金融

圍繞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發展需求,創新金融服務新業態,推進數字技術在交易、支付、風控、客服等多個金融服務環節的應用,積極發展數字普惠金融、供應鏈金融、金融租賃、金融資產管理等金融服務,支持發展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等綠色金融。創新發展在線金融,豐富智慧銀行、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線上渠道,開展線上申貸續貸還貸、線上投資理財理賠、線上支付服務等金融服務。創新保險服務,建設互聯網+醫療健康+保險的一體化健康保險服務平臺。

八、居民服務

以高品質生活圈建設為重點,積極發展物業服務、托育服務、母嬰護理、中介服務、再生資源回收、生鮮冷鏈、智慧出行、教育培訓等新興服務,探索開發智慧微菜場、云社區”“微生活等在線居民服務,在社區、樓宇等區域布局無人超市、智能售貨機、智能儲物柜、無人回收站、末端配送服務站和配送自提點等智慧應用終端,構建“10分鐘社區品質生活服務圈,打造自治區居民服務創新發展示范區。

專欄7??新興產業創新集聚區建設行動

(一)優勢勞務產業集群培育工程

開展優秀品牌勞務企業、品牌勞務經紀人、勞務服務機構、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勞務技能培訓平臺等項目建設,爭創國家級、自治區級試點建設,培育優秀品牌勞務企業10家以上,勞務品牌5個以上,打造10億級勞務產業集群。

(二)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程

圍繞“五大”旅游主題產品開發,實施一批體驗性、參與性強的文旅融合旅游項目,推進4A級景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等精品景區創建,加快智慧景區、智慧酒店、精品民宿建設,創建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三)新型商貿物流提質擴容工程

推進老城區商圈新業態、新消費項目開發,打造3-4條品質步行街,建設“智慧商圈”,開發一批智慧綜合體、智慧終端、智慧門店、智慧云街、智慧品牌。完成重點鄉鎮農貿市場標準化建設。實施原州區綜合商貿物流園、無車承運平臺等項目建設,建設冷鏈物流倉儲示范點300個,培育冷鏈物流企業10家以上。

(四)電子商務升級示范工程

推進電商創業孵化園、電商大數據平臺、網貨產品溯源檢測平臺等建設,實施電商直播工作室、體驗電商基地、媒體電商平臺、電商眾創空間、第三方電商物流等項目,發展跨境電商。

(五)休閑康養產業集聚區工程

對接健康養老、健康管理、健康咨詢等消費市場需求,實施健康養老產業園、田園旅居養老社區、中醫養生館、候鳥旅居度假村、虛擬養老院、智慧養老社區等項目,打造六盤山國際休閑康養產業集聚區。

(六)科技服務創新示范工程

引進培育10個以上專業化技術服務企業,打造5-6個科創服務平臺,推進科創服務基地、眾創空間、共享科創平臺等項目建設,培育自治區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工程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5個以上。

(七)數字金融創新發展示范工程

引進數字金融、供應鏈金融、金融租賃、金融資產管理等金融服務企業,實施在線支付服務、智能穿戴設備支付、健康保險等項目。

(八)居民服務創新示范區建設工程

推進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在再生資源回收、物業服務、生鮮冷鏈等領域應用,實施智慧回收平臺、智慧物業、智能儲物柜、智慧微菜場等項目,創建自治區居民服務創新發展示范區。

(九)數字經濟示范工程

建設綠色食品、紡織服裝等智能車間,實施智能工廠數字化應用試點、數字經濟產業園、數字菜園、數字牧場、工業互聯網平臺等項目。

第四節??加快推進數字化發展

加速產業數字化升級。大力推動5G、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同工業、農業、文化旅游、電子商務融合發展,培育新的增長極。積極發展數字農業,建立原州區農業全產業鏈大數據平臺,開展全產業鏈數字化農業試點,打造智慧菜園、智慧牧場、云農場、蜂聯網、雞聯網等應用場景,培育數字創意農業、VR體驗農業、未來社區農業、中央廚房等新業態,提供在線農業技術服務。推進工業數字化轉型,建立工業互聯網平臺,支持綠色食品、紡織服裝等工業企業實施設備智能化升級,推動全流程數據化管理,建設智慧工廠、數字車間等數字化應用場景,加快推動企業上云。加快服務數字化創新,積極發展數字貿易、跨境電商、智慧物流、數字金融、數字娛樂、在線教育、生鮮電商等消費新業態,開發一批智慧綜合體、智慧終端、智慧門店、智慧云街、智慧品牌,打造地標商圈潮購、公園生態游憩、體育健康脈動、社區鄰里生活等消費新場景。

推進原州數字化治理。對接固原市大數據中心,打通線上線下政務服務流程再造、數據共享、業務協同數據通道。加強數字社會和數字政府建設,健全智慧治理體系,配齊建強網格員隊伍,集成城市治理中經濟、社會、空間等各領域信息,實現數據入網在線、實時共享、集成分析、處理應用。依托智慧城市綜合服務平臺,發展智慧城管、智慧社區、智慧政務、智慧教育、智慧醫療等應用場景,實現社會治理一網通管,提升原州區數字化治理水平。

第六章??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布局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

緊扣國家加強兩新一重建設機遇,圍繞補短板、強弱項、提效能,補齊交通、水利、能源三大基礎設施短板,提升信息網絡基礎設施,推進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構建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第一節??構建綜合交通體系

堅持交通優先戰略,實施打通大通道、暢通干線路、提升微循環三大工程,構建以鐵路、機場、高速、國省干線為骨干,縣鄉公路為支線,農村公路為脈絡的高品質綜合立體交通網。暢通對外交通,加強與鐵路、高速公路、六盤山機場及對外大通道的對接融合,配合實施好六盤山機場二期擴建、中衛至固原至平涼至慶陽段快速鐵路、固原火車站改擴建等重大項目,推進2條國家高速、2條省級高速公路建設。優化內部交通,實施S203官廳至河川、國道G327張易至開城等普通國省干線及縣鄉公路改造升級;配合實施固原旅游汽車站建設,完善城鎮公共交通設施,升級改造頭營、張易、河川、黃鐸等鄉鎮客運站,達到三級綜合客運服務站標準,完善提升村綜合運輸服務點。提升農村公路,高質量發展四好農村路,實施自然村通硬化路、村組道路窄路加寬、超期服役公路改造、農村公路管理養護、公路生命安全防護等建設,探索形成建、管、養、運農村公路原州模式,建設一批資源路、產業路、旅游路等專用路。建設智慧交通,深化5G技術、視頻識別、北斗定位導航、感知系統等新技術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推進互聯網+客運服務”“互聯網+貨運物流,創新全微通農村客運服務平臺、農村客運班線定制服務、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等交通服務供給,推廣智慧交通終端設施,實施智慧交通通村、智慧停車場等項目建設,提高生產生活品質。

專欄8??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工程

(一)對外交通項目

做好G85南坪至高寨塬段及G70-G85連接線、S50寨科至海原公路固原段、G70福銀高速固原市區過境段、S60東延伸聯絡線等高速公路建設服務,新增高速公路99公里。

(二)國省干線改造提升項目

實施國道344線頭營至李旺段、省道203線寨科至官廳段、國道341線寨科至黑城段、省道311線三營至黃鐸堡段等8條公路新建、改建等項目220公里。

(三)城鄉公路改造提升項目

推進頭營、黃鐸堡、張易小城鎮道路改造提升,加大城鄉公路提等升級,完成沿山公路、趙千戶至關莊公路、中黑路等9條公路263公里升級改造,達到三級公路標準以上。改造提升鄉村道路320公里,3.5米及以下窄路面加寬改造305公里,新建村組道230公里,改建美麗鄉村路105公里,實施林場草場養護作業通道、道路水毀搶險及生命防護工程等項目。

(四)交通樞紐項目

改擴建固原汽車站,達到一級公路客運站服務標準。新建固原旅游汽車站,建設5處公交樞紐及首末站基礎設施,完成頭營、張易、河川、黃鐸堡等鄉鎮客運站改造提升;提升改造三營鎮建設物流服務中心,形成輻射北部鄉鎮的鄉鎮貨運樞紐。提等升級農村客運服務站點。

(五)智慧交通項目

建立綜合客運交通信息平臺,升級改造道路電子警察、監控攝像頭等設施設備,開發全微通農村客運服務平臺,開展網約車服務,推進智慧停車廳、智慧交通通村、智慧停車場建設。

第二節??構建現代水網體系

統籌治水、興水、用水、節水,補齊水利工程短板,實施水利設施提升行動,建設現代水利設施。增強防洪水利設施,完成張易水庫、冬至河水庫、楊達子溝水庫等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完善供水保障設施,實施河庫水系連通、農村集中飲用水鞏固提升、城鄉供水一體化、旱作節水灌溉、應急水源地建設、重點水利設施改造提升擴能六大工程,新建楊河、陶莊等7座水庫,完成揚黃灌區、庫井灌區、現代化生態灌區配套改造工程,構建集水網、信息網、運營管理于一體的高效節水灌溉體系。完善城鄉供水網絡,增強城鄉供水能力,打造高質量供水圈。推進智慧水務建設,對接自治區水慧通平臺、水利云,加快互聯網+人飲信息化建設,對全區水廠、人飲泵站、蓄水池、水質監測點、農戶水表等進行數字化改造,實現城鄉供水投、建、管、服一體化運營及數字化精準管控。

專欄9??水利設施提檔升級工程

(一)防洪水利設施項目

實施馬家溝、建河溝、雙管溝等9個山洪災害防治項目,11座中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改建項目,55座除險加固淤地壩新建項目,43條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雙井子溝、楊達溝、開城青石等疏浚河道治理項目,何家溝流域綜合治理工程項目,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工程項目等。

(二)城鄉安全供水項目

實施黃河水調蓄工程—后續配套工程項目,清水河流域城鄉安全供水工程項目,楊河、陶莊、南城拐子、毛家臺子、張崖、大紅溝、海淌7座水庫新建項目,“互聯網+人飲”工程項目,農村自來水智能化設施改造升級項目,農村飲水東部片區、張易片區、揚黃片區、清水河-西山片區等灌區改造項目,抗旱應急水源項目等。

(三)水利信息化項目

實施水庫安全監測應用系統項目、河道水文監測系統項目、60座水保骨干壩監測應用系統等建設項目,庫井灌區信息化建設項目,智能水表推廣項目等。

第三節??建設高效能源設施

能源電網升級,圍繞提升線路負荷轉供能力、戶均配變容量,完善電網主網架,完成張易110kV輸變電站、原州區110千伏東郊變35千伏線路配出、楊忠堡變35千伏輸變電、直流充電樁等項目建設。以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為重點,推進110kV、35kV、10kV及以下低壓線路及配變臺區改造、電纜通道改造等技術提升和配網基建工程。建設智慧電網,實施城鄉變電站、輸電線路智能化改造。開展彭堡冷涼蔬菜基地配電物聯網試點,提高電網安全和智能化水平。

燃氣設施建設,實施氣化鄉鎮、氣化鄉村建設,推進城區天然氣管網向清水河川道鄉鎮及周邊農村延伸。根據村莊基礎條件和需求,因地制宜布局LNG、CNG點對點天然氣儲氣設施建設及管網互聯互通,穩步推進天然氣進村入戶,提升城鄉居民天然氣普及率。

清潔能源替代,持續實施陽光沐浴工程,普及推廣太陽能熱水器、節能采暖爐等清潔能源設施,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分布式清潔能源等,推動農村地區電能替代、煤改氣、煤改電等清潔能源替代工程,推進電熱能綜合利用,提升可再生能源在城鄉用能中的比重。

專欄10??高效能源設施建設工程

(一)電網改造升級項目

實施光伏項目并網新建工程項目、張易變110千伏輸變電工程項目、楊忠堡變35千伏輸變電工程項目、110千伏張易變35千伏線路配出工程項目、110千伏東郊變35千伏線路配出工程項目、三營變—石碑變35千伏線路改造工程項目、清水河變—三營變110千伏線路改造工程項目、高平變—石碑變35千伏線路改造工程項目、黃鐸堡變—三營牽引變110千伏線路新建工程項目、綠塬—廣拓110千伏線路改造工程項目、三營供電公司10千伏線路新建工程項目、三營供電公司10千伏線路改造工程項目、三營供電公司低壓臺區改造工程項目、鄉鎮5G基站建設電力配套工程項目、5000個新能源汽車充電樁項目等。

(二)智慧電網項目

實施智能電表、低壓智能斷路器等智能終端推廣,自愈開關安裝、變電站、輸電線路智能化改造等項目。

(三)清潔能源替代項目

實施30萬千瓦風力發電、30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光伏項目并網新建工程項目,LNG、CNG天然氣儲氣設施建設項目,4處景區加油站項目,城區天然氣管網延伸項目,鄉鎮燃煤鍋爐淘汰清潔取暖改造工程項目,鄉鎮清潔能源煤(密閉配送)中心項目,農村農戶清潔取暖推廣項目,農村中小學清潔供暖項目,14個國有林場4個管護站空氣動力電熱泵供暖系統項目等。

第四節??健全信息網絡體系

搶抓國家新基建發展機遇,實施網絡強區戰略,加快新型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新型智能信息網。全面布局5G網絡,優化5G基站建設,深度覆蓋網絡堵塞區域,5G信號覆蓋率達到75%以上。推動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建設,消除農村地區網絡覆蓋盲點,開展農村上網使用費補貼試點。推進骨干網、城域網、接入網IPv6升級,推廣全面支持IPv6的移動和固定終端,提升IPv6用戶普及率和網絡接入覆蓋率。適時布局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構建泛在連接信息通信網絡。擴大高速寬帶接入覆蓋面,加快光纖寬帶提速升級,實施“5G+光網雙千兆工程,建成千兆城市、寬帶農村、百兆鄉村,提高城鄉寬帶接入能力。實施城市物聯網、社會互聯網建設,構建城市物聯網、社會互聯網等示范場景,推廣智慧終端設施設備,實現全區數一張網,建設數字原州。建設智慧廣電網絡,完成有線電視網IP化、智能化升級,實現廣電5G網、有線電視網、寬帶通信網三網融合。加強網絡安全建設,提高城鄉網絡安全水平。

專欄11??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一)信息網絡設施項目

實施通信骨干網優化升級項目,新建5G基站800個,千兆寬帶實現用戶全覆蓋,視頻云存儲擴容等項目。

(二)高速寬帶建設項目

實施“千兆小區”“百兆鄉村”建設,到2025年鄉鎮以上用戶寬帶接入能力達到千兆,新增千兆PON口4268個,逐步實現所有用戶的千兆寬帶接入。建設智慧廣電網絡,實施電信普遍服務試點,開展農村上網使用費補貼試點。

(三)新型信息應用服務設施項目

實施城市物聯網、社會互聯網建設項目,智慧終端設施設備推廣項目,智慧廣電網絡建設項目,公共安全視頻建設聯網應用項目等。

第五節??完善環境保護設施

完善提升城鄉垃圾處理、污水治理、環衛提升等設施,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板,推動滲濾液處理廠改造提升、生活垃圾收集轉運系統提升改造、餐廚垃圾處理廠、城市糞便無害化處理等項目建設。加大大氣監測常規站點和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建立空氣質量綜合調控決策平臺、大氣自動監測站,完善3D可視性激光雷達和空氣質量移動監測等設備,提升農村生態環境綜合監管能力。創新環保監管模式,建設區、鄉鎮、村三級網格化環保監管指揮平臺,構建多層次發力、多維度互動、全方位運行的網格化環保監管體系,織密環境保護網格網,實現城鄉監測全覆蓋。積極發展智慧環保,建立原州區數字環保智慧平臺,整合并完善企業污染源監控點、空氣質量監控點和河流斷面監控點,提高重點路口、入河口、污水處理廠等數字化監控覆蓋率,實現轄區環境狀況和重點排污企業24小時持續監控。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開展小城鎮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試點,提高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

專欄12??環境基礎設施重點項目

(一)環境設施項目

重點實施原州區滲濾液處理廠改造提升、原州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工程、餐廚垃圾處理工程、城市糞便無害化處理工程、原州區生活垃圾收集轉運系統提升改造工程、頭營鎮污水收集管網及配套、7個鄉鎮生活垃圾填埋場修繕改造、4個鄉鎮垃圾填埋場新建等項目建設,實施三營、開城、張易、黃鐸堡、河川、頭營等鄉鎮污水管網提升改造工程。

(二)智慧環保項目

重點實施大氣自動化監測常規站點建設項目、大氣環境視頻監控系統建設項目、數字環保智慧平臺建設項目、小城鎮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試點等項目。

第七章??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構建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第一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把脫貧摘帽作為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堅持“155責任包抓機制,保持現有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創新接續發展支持政策,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鞏固提升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消費扶貧等扶貧成效,積極爭取西部地區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做好規劃、機制、政策、資金銜接,精準實施金融支持、產業獎補、就業創業幫扶等措施,增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及內生發展能力。健全防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加強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驟減或支出驟增戶的監測,及時將返貧和致貧人口納入幫扶。落實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保障農村低收入人口基本生活。堅決防止因疫返貧、因病返貧、因災返貧,切斷貧困代際傳遞。

加強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實施好移民致富提升工程,加大移民搬遷群眾后續扶持力度,重點解決好產業、就業、社會融入3件事情。實施產業發展提升行動,確保移民戶均有1-2個致富產業。支持扶貧龍頭企業、扶貧車間發展,因地制宜發展后續產業,促進搬遷群眾穩定就業,實現能發展、可致富。加大就業扶貧力度,通過訂單式精準培訓、公益性崗位、扶貧車間、閩寧東西勞務協作等方式,增加就近就地就業機會。持續推廣蔡川金融扶貧、飛毛腿就業扶貧等扶貧經驗,激活增收內生動力。加強和完善社會治理,促進搬遷群眾融入城鎮社會,有序推進搬遷人口市民化。采取產業幫扶、就業幫扶、扶志扶智、綜合保障等措施及時精準幫扶,確保脫貧戶不返貧、邊緣戶不致貧。

統籌解決相對貧困問題。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問題、解決相對貧困作為長期任務,統籌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加強各類扶貧舉措,加大政策補貼及資金投入,增強相對貧困村鎮及群體發展動力。配合做好相對貧困申報和數據管理平臺,健全比對認定制度和動態管理機制,加強區、鄉鎮、村三級幫扶隊伍及社會幫扶工作網絡建設。繼續深化閩寧協作、定點幫扶,在產業協作、勞務合作、農業保險、產品銷售等方面加強對接。借助中鐵快運商城扶貧專區、12306“扶貧商城、建行善融商城等電商平臺,辦好扶貧產品銷售專柜扶貧產品專區代銷點,拓展原州寧夏六盤山特產館分館建設。拓寬社會資本參與相對貧困的共建共治共享機制,搭建多種社會力量參與的減貧平臺,引導多種社會力量協同做好相對貧困問題治理,形成解決相對貧困的多層次、多體系的資源支撐。

第二節??夯實農業發展基礎

優化農業產業布局。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在南部陰濕地區重點發展馬鈴薯種薯、生態雞、中藥材等產業,在東部山區重點發展紫花苜蓿、飼草玉米種植和高端肉牛、絨山羊養殖業,在北部川區、清水河兩岸重點發展高品質蔬菜種植、生態林產業。

確保糧食生產安全。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加強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行為,開展糧食穩定增產行動,穩定優質高產小麥、馬鈴薯、小雜糧等糧食作物生產,確保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70萬畝,創建糧食高產高效示范基地,確保糧食安全。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和中低田改造工程,加強農田水利設施、農田防護林、田間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建成高標準農田30萬畝。建立高標準農田信息化監管平臺,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部上圖入庫。

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圍繞冷涼蔬菜、肉牛、肉羊、蛋雞、馬鈴薯、中藥材等特色農業領域,加大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做強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區。建立產業技術團隊,為經營主體、農戶提供科技服務。加強與寧夏農林科學院、中科院、福建農科院等院校技術合作,建立云上農業專家大院,提供在線診斷、技術指導、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服務。有效推進農業技術推廣,重點抓好畜牧業綜合實用技術、設施蔬菜節本增效技術、馬鈴薯窖藏保鮮、旱作節水農業新技術等推廣應用。推進農機農藝融合,推廣應用智能農機裝備,穩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建設張易毛莊馬鈴薯、頭營馬園青貯玉米、彭堡曹洼蔬菜移栽等農機農藝融合示范園區。到2025年,農業機械化率達到82%以上。

專欄13??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工程

(一)糧食高產示范項目

實施糧食高產示范、高標準農田及節水灌溉項目,建成高標準農田30萬畝,建設3000畝高標準農田自動化試點項目。建設旱作節水及示范推廣農業20萬畝項目。推動農機購置補貼、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農機農藝融合示范園等項目。

(二)農業科技支撐項目

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創新平臺、家禽產品科技創新基地、農業專家大院項目,農業技術推廣項目,旱作農業高效節水技術推廣項目,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項目。

(三)農機農藝融合項目

圍繞糧油、牧草、設施蔬菜、馬鈴薯等發展,建設農機農藝融合示范園、示范基地4個以上,打造集試驗、生產、示范于一體的農機農藝融合示范園區。

第三節??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統籌推進鎮村規劃建設。突出鄉村建設在現代化建設中重要位置,加快補齊鄉村建設發展短板,統籌推進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開展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探索空心村治理機制,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休閑度假型、未來鄉村體驗型、生態康養型、中醫養生養老型、鄉村創客型、互動游樂型等精品農村社區,提高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的經濟性和便捷度。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推動公共資源、基礎設施、產業發展、金融服務、城市文明向農村延伸滲透,打造城鄉聯動的農村生活服務網絡。推進抗震宜居農房建設,提升農房建設質量。持續推進鄉村綠化、庭院綠化、村莊美化建設,建設美麗宜居鄉村25個以上,爭創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區)。

持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健全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收運處理、長期保潔和設施運維管理機制,推進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創建一批新型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示范點,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建設,引導發展第三方保潔專業服務。因地制宜分類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改造提升三營、開城、頭營、官廳鎮污水處理站及污水管網,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向周邊農村延伸,全面消除農村黑臭水體,規范農村工業企業、養殖戶、農戶等排污行為,做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與農村廁所改造的銜接。深入推進廁所革命,加快農村戶用廁所無害化改造和公共場所、人口聚集區衛生公廁建設,實行改廁管護社會化服務和市場化運作。

強化鄉村建設人才支撐。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實施百千萬人才培育工程,建立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基地、農民田間學校等培訓基地,面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業企業骨干人員、合作社帶頭人、脫貧帶頭人等群體,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育、農村勞動力就業能力提升等工作,建好高素質農民、農村實用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三支隊伍,力爭培育400名農業土專家,3000名高素質農民、10000名農村實用技術和專業技術人才。發揮兩個帶頭人作用,鼓勵各類人才返鄉入鄉創業興業。實施送智下鄉行動,吸引支持黨政干部、企業家、建筑師、技能人才等下鄉,為鄉村建設注入人才活力。

專欄14??鄉村建設行動

(一)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項目

新建11個鄉鎮垃圾中轉站,完善農村垃圾分類及收集處理設施,重點推進6個農村垃圾分類示范村項目建設,創建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鄉鎮、示范村。

(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項目

實施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及污水管網建設項目,加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管護與運營,改造提升村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三)農村改廁及公廁建設項目

重點推進50處戶用廁所糞污處理維護中心、150座公共廁所、2.5萬戶農戶廁所改造、農村改廁污水收集處理等項目建設,改造提升現有公廁,實現公共場所、人口較集中的行政村衛生公廁全覆蓋。

(四)美麗鄉村建設項目

重點建設三營鎮孫家河村、張易鎮宋洼村、寨科鄉蔡川村、開城鎮馮莊村等25個美麗鄉村,爭創中國休閑美麗鄉村5個以上,創建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區)。

第四節??持續深化農村改革

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政策,保護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有序引導土地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聯合社等新型經營主體以及龍頭企業、能人大戶流轉,推動土地流轉型、土地入股型、服務帶動型等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集約化程度,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效銜接。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分類推進農村集體資源性、經營性和非經營性資產改革,實施好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引導農村產權規范開展流轉交易。鼓勵多種形式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深入開展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引導工商資本參與集體經濟發展,鼓勵引導有條件的鄉鎮成立投資公司,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項目,構建一村一業”“多村一業”“一鄉一業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格局,持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到2025年,全面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村集體經濟收入超10萬元的村達到60%以上,培育一批年收入超100萬元的集體經濟強村。

專欄15??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提質增量工程

(一)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計劃

建立扶持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專項資金,實施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村集體經濟壯大項目,完善村村集體經濟會計電算化平臺,推進集體經濟薄弱村收入達標,培育集體經濟富裕村。

(二)農村發展要素創新集聚工程

建設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實操實訓基地,每年培育高素質農民500人、農村勞動力素質提升培訓1500人、“田秀才、土專家”80人。引導社會資本下鄉,開展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試點,盤活閑置廠房、宅基地、校舍、“四荒地”等資源,發展特色種養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

深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縮小土地征收范圍。建立完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比例。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實現形式,依法保障進城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鼓勵依法自愿有償轉讓,做好盤活利用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自治區級試點,閑置土地優先用于鄉村旅游、田園康養、電商文創、三產融合等產業項目及園區建設。

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發展家庭農場,組建家庭農場協會或聯盟,開展家庭農場示范鎮試點。規范提升專業合作社,實施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區推進試點,創建旅游專業合作社、農機服務合作社、扶貧產業合作社、蔬菜專業合作社等一批示范合作社,開展蔬菜、草畜、小雜糧、馬鈴薯等全產業鏈示范合作社創建。到2025年,新培育專業合作社75家,家庭農場50家,產業聯合體9個。發展農村社會服務主體,推進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試點建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站,為小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菜單式托管服務,提高農村社會化服務供給能力。健全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戶參與農業產業鏈分工,讓農民融入產業鏈、富在產業鏈,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集聚鄉村發展多元投入。健全三農投入保障機制,確保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鼓勵金融機構提供小額存貸款、多戶聯保信用貸款、支付結算和保險等金融服務。探索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林權三權抵押貸款試點,破解農村融資難的問題。吸引社會資本下鄉,建立社會資本投入鄉村振興負面清單制度,支持社會資本發展鄉村產業、冷鏈物流、鄉村旅游、生活服務等,帶動鄉村創新發展。構建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開展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發展農業綠色保險服務,推進農業保險擴面、提標、增品。

第八章??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促進城鄉融合一體發展

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務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統籌城鎮規劃建設治理,提高城鎮要素吸引力、承載力,增強綜合服務功能,輻射帶動城鄉一體發展。

第一節??提升城市發展品質

按照拓空間、提品質、優功能、精管理思路,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快健康城區、人文城區、宜居城區、智慧城區、平安城區建設,加強城區科學化、精細化、人性化管理,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品質。拓空間,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加快清水河兩岸棚戶區改造,完善提升片區道路交通、慢行系統、城市景觀、環境設施等基礎設施和醫療教育、商務辦公、商業娛樂、體育運動等服務設施,推進城園一體化發展。提品質,古城再造為主,推進老舊小區、老舊街區、背街小巷的改造提升,建設一批商業步行街、特色文化街區,古城墻遺址公園、機場路綠化等工程,打造老城文化藝術生活新地標,喚醒原州古城老記憶,建設生態宜居花園城區。優功能,補齊城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引導發展社區便民服務,完善城區生活居住、商貿服務、文化娛樂、旅游集散、科技服務、商務辦公等功能。精管理,推進智慧原州建設,建設原州城市大腦,推進與自治區、固原市各類數據信息平臺的互聯互通,加快智慧城管建設,推進網格化管理提檔升級,實現城區管理一張網,提升城市建設精細化、智慧化管理水平。開展智慧社區建設,打造集政務、養老、物業、生活服務為一體的智慧服務管理系統,提高社區管理智能化水平。

第二節??提高綜合服務能力

有序推進小城鎮建設,依托區位優勢、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生態環境,推進小城鎮與城區功能完善、特色產業發展、服務三農、特色資源利用有機結合,建成一批現代農業示范鎮、休閑旅游示范鎮、商貿物流鎮和綜合型城鎮。加快就地城鎮化進程,提升鎮區學校(幼兒園)、衛生院、農貿市場等民生服務設施配套,打造以鄉鎮政府駐地為中心的品質生活圈。建立鎮區產業園區,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入駐園區,推進鎮園一體化發展,抓好農村社區、美麗鄉村、傳統村落、特色村莊建設,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完善社區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改善鄉村生產生活條件。

第三節??促進城鄉一體發展

優化城鄉空間布局。按照城鄉一體化發展要求,優化區域發展布局,按照川區集聚、以川帶山的空間布局原則,構建一核、一軸、兩翼的產城一體、融合共生的空間布局,促進城鄉一體產城融合發展。一核即以原州區中心城區為核心,配合加快老舊小區、棚戶區改造,完善提升城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宜居環境,優化城區發展品質,提高城區綜合承載力,打造生態宜居花園城區。一軸,即清水河川道中軸線,以清水河川道三營、頭營、開城、彭堡等中心鎮為重點,明確城鎮功能定位,提升城鎮服務配套,重點布局冷涼蔬菜、肉牛養殖、中藥材、休閑旅游等農特產業,提高城鎮產業帶動能力,完善美麗小城鎮的基礎設施配套。兩翼即以黃鐸堡、張易等鄉鎮為西翼,以炭山、寨科、官廳、河川等鄉鎮為東翼,突出生態保育、水源涵養等功能,重點發展絨山羊養殖、小雜糧、中蜂養殖、經濟林果、胡麻等特色種養業,差異化打造商貿物流小鎮、文旅融合小鎮、康養休閑小鎮、特色農業小鎮等特色小城鎮,帶動美麗鄉村建設。

加快推進城鄉融合。推進城鄉產業發展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構建城鄉快捷高效的交通網、市政網、信息網、服務網,加快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全面放開落戶限制,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拓寬住房保障渠道,降低農民城鎮化成本。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賦予農業轉移人口享有更多城鎮基本公共服務的權力,逐步將居住證持有人納入戶籍人口管理。建立人才返鄉制度,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金融體系,促進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加快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保障符合條件的未落戶農民工在流入地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確保城鄉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建設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盤活農村各類資源資產,引導特色經濟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城鄉產業協同發展。

專欄16??新型城市建設行動

(一)清水河工業園區及兩岸棚戶區改造工程

推進清水河流域現代服務業基地建設,加快清水河兩側棚戶區改造,完善提升生態居住、商務辦公、商貿服務、創新創業、倉儲物流、濱水景觀等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布局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總部經濟、文化創意、科技研發、旅游服務、康養休閑、信息服務等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建設寧南中高端消費聚集區、六盤山生態經濟區總部空間、原州區美麗經濟發展示范區。

(二)生態宜居花園城區建設工程

實施老舊小區改造、棚戶區改造、城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升級、特色街區建設、城市“雙修”、城市集中供熱熱源、城市綠化美化亮化、海綿運動公園、智慧停車場、智慧城管等項目。

(三)特色小城鎮建設工程

補齊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重點建設三營、張易、頭營、彭堡、開城、寨科、炭山7個鄉鎮,完善道路、廣場、排水、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黃鐸堡、河川等特色小鎮發展,提升鎮區服務功能。

(四)精品農村社區創建工程

建設集社區物業、養老托育、醫療衛生、文體服務等為一體的社區服務中心,實現城鄉社區服務中心全覆蓋?!笆奈濉逼陂g,建設精品農村社區5個以上,創建2-3個五星級社區。

(五)智慧原州建設工程

依托數字固原六盤云,建設智慧原州城市大腦,開發城市運行綜合信息庫,推進智慧城管、智慧政務、智慧交通、智慧人防等系統模塊開發,集成推廣智能終端設施設備,構建全區數據“一張網”。

第九章??主動融入新格局,增強發展協同性和高效率

對接國家、自治區擴大內需戰略基點,結合實際、揚長避短,加快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牽引供給質量、消費升級、投資結構的變革,推動經濟發展在更大區域內動態平衡、良性循環。

第一節??主動融入國內大循環

充分發揮地處西蘭銀幾何中心區位優勢,著眼暢通冷涼蔬菜、優質牛肉等特色產品流通渠道,構建現代化物流體系,規劃建設一批物流園區、批發市場和外銷窗口,擴大六盤山特產館覆蓋面,設立展銷中心”“線上商城”“鐵路專送等方式,打通原州區優質農產品線上線下市場通道。加快實施延鏈補鏈建鏈強鏈工程,不斷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

第二節??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

以固原市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節點為契機,用好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平臺,發揮原州冷涼蔬菜、肉牛肉羊、小雜糧等資源優勢,強化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和地區間在對外貿易、食品加工、新興產業、文化旅游、商貿物流等方面投資合作,吸引有實力的企業來原投資。積極參加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中阿博覽會等專業展會,擴大特色農產品國際知名度。

第三節??大力促進消費升級